• <table id="qyrt1"><ruby id="qyrt1"></ruby></table>
    <acronym id="qyrt1"><strong id="qyrt1"><xmp id="qyrt1"></xmp></strong></acronym>
  • <track id="qyrt1"></track>
  • <p id="qyrt1"></p>
  • <acronym id="qyrt1"><label id="qyrt1"></label></acronym>
      <pre id="qyrt1"><label id="qyrt1"></label></pre>
      1. 轉發重磅媒體報道《半月談》 —產糧狀元,何以富錦?

        來源:新華社  半月談

          黑龍江省號稱中華糧倉,佳木斯市下轄的富錦市則是黑龍江的“產糧狀元縣”。作為傳統農業縣,富錦近年來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北國糧都”向“綠色食都”轉變,闖出了一條讓農民握住“金扁擔”的發展新路。

        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稻田畫  王建  攝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富錦市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地處三江平原腹地,耕地面積920萬畝。富錦市長安鎮高家村種糧大戶姚洪田2020年種了330畝水稻,畝產量達到1200斤。“水稻成熟后期,遭遇3場臺風,但倒伏并不嚴重,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00多斤。”姚洪田說,這主要得益于農業科技的推廣、品種的改良。
             姚洪田的稻田位于富錦市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現代農業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的投入,讓這里處處散發著“智慧”味道。水稻生長季,姚洪田通過手機上的一款App就可以時時監測水稻生長情況。“科技太發達,莊稼地越來越‘聰明’,俺們農民‘偷會兒懶’也能迎來豐收。”姚洪田說。 

             多年的水稻種植讓富錦市一度面臨地下水超采的問題,為此黑龍江省大力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2020年,種了20多年水稻的富錦市長安鎮高家村種糧大戶張文輝在110畝水稻上采用了控灌技術。他說,過去稻田始終保持一定水層,用水量大,經常發生稻瘟病,現在不僅節約水,還減少倒伏和病害。

             富錦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長友說,過去一畝水田用水量1200立方米左右,現在只需淺灌就可以,用水量600至800立方米,減少了一半左右。為了用地表水置換地下水,富錦市錦西灌區于2018年8月開工建設,設計灌溉面積110萬畝,目前基本完工,將從根本上解決富錦地下水超采問題。

        “富錦市糧食產量連續5年位居黑龍江省第一位,糧食調出量達到92%,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突出貢獻。”馬長友說。

          

        一二三產業聯動

             富錦市以工業化思維錨定農業發展,把精深加工建在糧倉里,促進糧食就地加工轉化,延伸了產業鏈條,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聯動。

             與富錦象嶼金谷農產有限責任公司緊鄰的是富錦象嶼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前者提供原料,后者負責加工,產品主要以食用玉米淀粉、粗玉米油、高蛋白飼料等為主,滿負荷生產可帶動當地和周邊縣市就業500余人。

             富錦市圍繞玉米產業“吃干榨凈”。依托象嶼生化公司提供的原料、電力、蒸汽等資源優勢,建設了富錦象嶼食品醫藥生化產業園。目前,第一個進入產業園的項目富錦海資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菲汀項目已投產運營。

             在富錦市經開區的黑龍江諾潽生物制造產業園項目一期建設現場,工人們已完成主要生產設備吊裝。“我們與象嶼公司的直線距離僅3公里,主要以象嶼生化生產的淀粉乳、玉米漿等為原料,生產營養素及制劑,項目總投資8億元。”正在現場指揮的諾潽公司技術總監許凱兵說。

             產業集聚形成了虹吸效應,越來越多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來此扎根。富錦市大錦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企業,公司總經理助理湯久輝說,公司從瀕臨停產到快速發展,重要原因是園區內供給實現循環,大大節約了成本。

             富錦市委書記李源波說,富錦市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以“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為方向,打造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不僅解決了富錦及周邊縣市農民“賣糧難”問題,而且帶動富錦從“北國糧都”向“綠色食都”轉變,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富錦水稻正在收割

          

        加速推進鄉村振興

             每年豐收時節,在哈同高速公路旁就能看到富錦市的地標“海稻船”。這個船型建筑位于富錦市長安鎮永勝村富錦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園里有稻田4萬畝,其中核心區1850畝,每年數以萬計的游客來此觀光,還帶動了周邊鄉村游。

             2013年,種了40年地的劉春組織成立了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這也是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的經營主體。“發展農業觀光游,一方面讓游客體驗現代農業,另一方面也讓游客知道我們是怎么種出來的好大米。”劉春說。

             靠近富錦國家濕地公園的錦山鎮民勝村,一部分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在濕地公園打工;還有的農忙時種地,平時在濕地公園打工。村民李偉種了600多畝耕地,農忙時回家種地,旅游旺季在濕地公園開電瓶車。他的妻子孫月是濕地公園的售票員,利用農閑時間兩人一年打工收入近2萬元。

             錦山鎮洪洲村是去往富錦市國家濕地公園必經之地,近些年,洪洲村大力推進村容村貌整治,發展鄉村觀光旅游。2018年春,洪洲村建設了果蔬采摘園發展鄉村游。

             洪洲村黨支部書記李平芹說,這個占地面積2公頃的瓜菜大棚采摘園,帶動全村15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務工,并且合作社還會將采摘園年收益的20%平均分配給20戶貧困戶。

              得益于好生態,當地不少合作社在稻田里養鴨、魚、螃蟹,開展綠色種植也讓糧食品質更高、價格更優,一條富裕錦繡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正通往鄉村振興的遠方。(刊于《半月談》2021年第2期)

         

        來源:新華社 半月談

         

        NEWS

        新聞中心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
      2. <table id="qyrt1"><ruby id="qyrt1"></ruby></table>
        <acronym id="qyrt1"><strong id="qyrt1"><xmp id="qyrt1"></xmp></strong></acronym>
      3. <track id="qyrt1"></track>
      4. <p id="qyrt1"></p>
      5. <acronym id="qyrt1"><label id="qyrt1"></label></acronym>
          <pre id="qyrt1"><label id="qyrt1"></label></pre>